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

苏轼苏轼 〔宋代〕

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未见丰盈犀角儿,先逢玉雪王郎子。

对床欲作连夜语,念汝还须戴星起。夜来梦见小于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忆过济南春未动,三子出迎残雪里。我时移守古河东,酒肉淋漓浑舍喜。

而今憔悴一羸马,逆旅担夫相汝尔。出城见我定惊嗟,身健穷愁不须耻。

我为乃翁留十日,掣电一欢何足恃。惟当火急作新诗,一醉两翁胜酒美。

秋日登楼客次怀张覃进士

潘阆潘阆 〔宋代〕

闻说飘零亦异乡,登楼吟望益悲凉。
当时欲别言难尽,他日相逢话更长。
蝉噪水村千万树,雁过云岫两三行。
明朝策蹇还无定,空倚危栏到夕阳。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

王禹偁王禹偁 〔宋代〕

莫问穷通事若何,遇花逢酒且狂歌。
人情易逐炎凉改,官路难防陷穽多。
只合收心抛世网,不须推命说天罗。
如今玉石休分别,免被无辜刖卞和。

得狸奴

陈郁陈郁 〔宋代〕

穿鱼新聘一衔蝉,人说狸花量直钱。
旧日畜来多不捕,于今得此始安眠。
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
却是能知在从息,有声堪恨复堪怜。

大名府大安阁主道者

杨亿杨亿 〔宋代〕

释子修行与众殊,铜臺连接起精庐。
群公共结二林社,万乘曾回六尺舆。
衣惹天香亲御座,阁成云構倚晴虚。
浮生自恨犹贪禄,未得同翻贝叶书。

水调歌头 过大散关

李齐贤李齐贤 〔元代〕

行尽碧溪曲,渐到乱山中。山中白日无色,虎啸谷生风。万仞崩崖叠嶂,千岁枯藤怪树,岚翠自蒙蒙。我马汗如雨,修径转层空。登绝顶,览元化,意难穷。群峰半落天外,灭没度秋鸿。男子平生大志,造物当年真巧,相对孰为雄。老去卧丘壑,说此诧儿童。
拼音

吴樱桃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秾气味殊。
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
鸟偷飞处衔将火,人摘争时蹋破珠。
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

次韵杨同年秘监见寄二首 其一

范成大范成大 〔宋代〕

瘴云岚雨几时归,应把周南视九夷。旧说鬼神惊落笔,新传狐兔骇搴旗。

韶江石老箫音在,庾岭梅残驿使迟。自古朱弦清庙具,莫贪鹏海看天池。

即事示儿辈

陆游陆游 〔宋代〕

今岁霜迟殊未寒,篱东乌桕叶才丹。
病轻渐喜免求药,老甚难夸能据鞍。
邻舍僧贫分米少,酒坊人熟督钱宽。
晚来笑向儿孙说,且得无生一话团。

无题五首 其三

袁凯袁凯 〔明代〕

羊车行乐处,歌吹隔萧墙。赖有邻房女,时来说故乡。

往年因读岳王传尝为之赋今过东林睹其遗像感

黄文雷黄文雷 〔宋代〕

将军英爽冠人豪,眼底山河累宝刀。
青女护香天亦悮,黑龙饮渭数何逃。
当时僧说松楸犯,今日人推阀阅高。
珍重王孙方鼎贵,莫将歌舞替征袍。

与郛郎作骨董羹四首

释慧空释慧空 〔宋代〕

诗人说尽山中佳,一原春色秦人家。
松自宫商竹自羽,空明楼观溪明霞。
微言到耳万世事,香气熏人百种花。
同栏立尽听吾语,蟹眼汤成催客茶。

病中卧闻舂声

陆游陆游 〔宋代〕

妄想说梅犹止渴,真闻舂米固忘饥。
未论炊熟香生甑,已觉抄来雪满匙。

晋阳三月未有春色

司马光司马光 〔宋代〕

天心均煦妪,物态异芬芳。
上国花应烂,边城柳未黄。
清明空改火,元已漫浮觞。
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

大雪

朱翌朱翌 〔宋代〕

汉时长安雪一丈,少陵有诗不吾诳。
今年广陵雪一尺,忍寒长作缩龟状。
从来穷巷说多泥,自是泥深劳拄杖。
闭门不出动经旬,出门无路将可向。
故人乃遗咫尺书,远祝长须问无恙。
湿薪如桂米如珠,有突不黔旦逾望。
但携古鼎烧黄连,香穗流珠凝碧帐。
崷崒窗间石数峰,气凌太华嵩衡上。
黄杨冬青压余滋,碧幢羽盖排仙伏。
蒿庐赖有此清绝,兴来可用山阴访。
飞鸿似带燕山书,重冰怕结黄河浪。
玄冥得意愈自娇,岁律回春未全壮。
吾君曲轸天下寒,语到三军真挟纩。
自怜难备绝域使,规模但可山中相。
起来举手祝羲车,何日篦开眼障。

金陵杂兴二百首

苏泂苏泂 〔宋代〕

小小规模似禁中,分明夏禹欲卑宫。
白头官吏知年几,犹指屏风说孝宗。

题青莲宇为性空上人作

唐文凤唐文凤 〔明代〕

我闻舍卫国,布地皆黄金。□□祇树园,郁郁㫋檀林。

澄澄七宝池,涓涓功德水。□□青莲花,非白非红紫。

莲生下有根,七窍常玲珑。□□菩提心,了了能相通。

莲开中有茎,茎断丝犹系。□□锁子骨,勾连自支缀。

莲老上有房,乃孕的实圆。譬如舍利子,凝结金石坚。

莲居淤泥内,不受淤泥污。譬如圆通性,略无挂碍故。

所以黄面老,比德良似之。嗜爱每趺坐,不倾亦不欹。

云何性上人,解构青莲宇。石塘湛澄碧,绀葩点寒翠。

莲叶何田田,莲蕊何娟娟。见莲即见佛,慕佛非慕莲。

瓣瓣露慈容,朵朵含至性。影摇晓日移,质濯秋波净。

有香复有色,香色本非真。欲知无尽意,悟此有漏因。

无尽亦归无,有因亦何有。心出万劫先,身居万劫后。

柏树解说法,桑叶能通禅。明月我佛道,孤月悬中天。

焚香诵法华,好究西来意。合掌问上人,如是复如是。

因客说秋秫水伤复用前韵

陈傅良陈傅良 〔宋代〕

风鲙不须盐豉好,霜螯须著酒船深。无由种秫求旁舍,旁舍秋螟已蠹心。

有客自关外来颇道边亭暴露之苦时子止兄方趋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平凉歃血不濡齿,奚车辚辚临渭水。
一丸未及封函关,已复胡歌饮都市。
近闻移屯集岐下,战声日震长平瓦。
两军相持久未决,将军宝帐皆在野。
野田秋深风力劲,边云日满青泥岭。
三军雨立甲裳重,诸将露宿旃裘冷。
原头霜落黄芦,西风猎猎边亭寒。
从军之乐今有几,仲宣寄诗烦说似。

偈颂四首

释咸杰释咸杰 〔宋代〕

山河大地不是幻,日月星辰不是幻。
明暗色空不是幻,四圣六凡不是幻。
山僧说底不是幻,诸人听底不是幻。

史记

司马迁 著 |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论语注疏

何晏著 | 四书 |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中擢九经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盖咸平二年诏?改定旧疏,颁列学官。至今承用,而传刻颇讹。

孟子字义疏证

戴东原 著 | 四书 | 从考证训诂而阐发“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哲学范畴的根本意义,故名曰“字义疏证”,以反对“宋以来儒书之言”。全书分上、中、下3卷。书末附戴东原答彭进士书及彭绍什与戴东原书。

子夏易传

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今河南温县)人,孔子学生,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国讲学,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

周易注

王弼 著 | 小学 | 《周易注》,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著。为历史上重要的《周易注》之一。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其中《周易》选用王弼注,认为“唯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从此,王弼《周易注》作为官方定本而流传于世。

白话版《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南齐书

萧子显 著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白话版《南齐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梁书

姚思廉 著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魏书

魏收 著 |《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0卷。

周书

令狐德棻等 著 | 《周书》,中国历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共50卷,本纪8卷、列传42卷。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另外,清代有同名人物周书。

隋书

魏徵 著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时,王劭已撰成《隋书》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齐、梁、陈、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

白话版《隋书》

魏徵 著 |《隋书》,唐魏徵等撰。隋文帝时,王劭已撰成《隋书》八十卷。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首先提出修 齐、梁、陈、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隔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数年仍未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命房玄龄监修隋史,另纪传部分监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年)成书。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

南史

李延寿 著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旧唐书

刘昫 著 |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作者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白话版《旧唐书》

刘昫 著 |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作者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

旧五代史

薛居正 著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白话版《旧五代史》

薛居正 著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著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元史

宋濂 著 |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祎(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故事
作文
© 2023 风马诗词 | 免责声明 | 意见箱 | 纠错 | 申请收录 | 邮件:admin@ifengma.com | | 备